“金钉子”是国际地科联和国际地层委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地层的黄金标准,作为确定全球两个时代地层界线的唯一标志,具有全球性、权威性和唯一性,常被喻为国际地学领域的“金牌”,代表了一个国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是一种国家荣誉。
以贵州大学为主导的首枚“金钉子”国际研究团队由贵州大学赵元龙教授领衔,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8个单位18名专家组成的国际团队。其中,3位团队成员年愈八旬。
贵州首枚“金钉子”的研究始于1983年,完成于2018年,历时36载之久。30多年来,以贵州首枚“金钉子”国际研究团队,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和国际对比,对贵州剑河八郎乌溜-曾家崖寒武系凯里组剖面开展了高精度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工作,创造性提出依托研究剖面以三叶虫印度掘头虫的首现层位定义全球寒武系第3统和第5阶底界的提案。经过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多轮投票表决,2018年6月21日国际地球科学联合会正式批准了这一提案,成功创立了中国的第11枚“金钉子”,贵州首枚“金钉子”,标志该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入选2018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研究进展。
该项重要科学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对全球该时段地质剖面系统研究和多门类化石综合分析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提出用三叶虫印度掘头虫的首次出现层位来定义全球寒武系第3统和第5阶共同底界的理论方案,先后高票淘汰了西班牙、英国、德国、俄罗斯等传统地学研究强国的竞争提案,解决了久悬未决的寒武系第3统及第5阶共同底界定义标准的世界性难题,成为全球唯一的理论指导方案,打破了过去被西方长期垄断的话语权。二是对厚达200多米的乌溜-曾家崖剖面中进行厘米级精度的三叶虫化石采集,精准划定了定义标准印度掘头虫的首现层位,并接受了国际界线工作组的检验。三是除三叶虫生物地层之外,还系统地开展了多学科攻关和国际联合研究,构建了全球寒武系第3统及第5阶剖面层型的标准和综合识别体系,为后续贵州潜在的第2颗金钉子的研究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其间,团队领衔人赵元龙教授为了找化石,他和团队成员长期住在当地农民家里,其间多次遭遇诸如居住木屋深夜差点被暴风雨掀翻,大家浑身湿透,围着火盆坐到天亮等意外事件。为了找化石,赵元龙教授等人早期克服艰辛的交通条件,凭借一双腿踏遍苗岭深处的山山水水。2018年,赵元龙教授不幸罹患肝癌并接受手术,但他仍然坚持在科研一线,为争取贵州的第2枚“金钉子”而皓首穷经。为了金钉子事业,他奉献了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赵元龙去世后,曾经采访过他的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梁衡撰写了一副挽联,用38个字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这位古生物学家的一生:“你是一颗金钉子,曾凿穿苗岭,叩问地球哪里来;君已修炼成化石,将永生大地,启示生命何处去。”杨兴莲教授自1999年加入团队后,为“金钉子”研究也付出了她的整个青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包括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各1项),对贵州大学地球科学ESI贡献度排名第3。兰天副教授和杨宇宁教授分别实现了Nature(共同一作,排名第2)和Science(第5作者,贵州大学为第2完成单位)正刊在贵州大学零的突破。
贵州首枚“金钉子”被正式批准以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贵州电视台、贵州日报、贵阳晚报等各大主流媒体、报刊纷纷予以长篇报道。据不完全统计,各个媒体关于贵州“金钉子”的报道目前仅网络播放和阅读量已达20多万次,转载报道阅读量多达上百万次,产生重大而深远的社会效益。“金钉子”所在地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参观访问、公众科普研学的圣地,大力推动当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在新时代,“金钉子”研究团队将不断传承,以即将获批的贵州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为契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进行新探索,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地质人的初心使命,砥砺前行,把贵州的地层古生物学事业发扬光大。
一审:郭秋含
二审:丁 憐
三审:王利环
相关新闻
【新时代的贵州人】黄永:水火淬炼擦亮为民底色 2023-08-24 | |
【新时代贵州人】杨松:大湾,幸福的港湾! 2023-08-19 | |
【新时代的贵州人】何恩荣:“三变”助创业 带头奔小康 2023-08-02 | |
【新时代的贵州人】钟会明:两度入黔帮扶,真情奉献苗乡 2023-08-02 |